肇事逃逸怎么判定

365外围用手机注册吗 ⌛ 2025-08-06 03:44:49 👤 admin 👁️ 9275 ❤️ 668
肇事逃逸怎么判定

一、肇事逃逸怎么判定

肇事逃逸的判定需从主客观多方面综合考量。

主观方面,行为人要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若只是因慌乱暂时离开现场,之后主动返回配合处理,一般不认定为逃逸;但为躲避责任而逃离,则符合逃逸主观特征。

客观方面,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形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1.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比如撞车后,未停车查看,直接开车离开。

2. 当事人自认无责任,驾车驶离。即便自认为无责,也应配合交警调查认定,擅自离开可认定逃逸。

3. 有酒驾、无证驾驶嫌疑,报案后不候处理,弃车离开又返回。这种离开现场的行为破坏了事故原始状态,影响责任认定,算逃逸。

4. 送伤者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送医是积极行为,但后续无故离开,逃避责任追究,同样构成逃逸。

总之,肇事逃逸的判定要结合主观故意和具体客观行为,准确界定逃逸行为,以维护法律公平和受害者权益。

二、肇事逃逸如何定责

肇事逃逸定责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情况判断。

在一般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例如,双方车辆在道路上发生碰撞,一方逃逸,若有监控视频等证据显示另一方存在违规变道等过错行为,那么逃逸方虽负主要责任,但另一方也需承担一定比例责任。

若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导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比如车辆碰撞后一方逃逸,现场没有监控且无其他证据,无法确定双方在事故中的具体行为,逃逸方就会被认定负全责。

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的,会依据刑法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所以,肇事逃逸定责要综合考虑事故现场证据、双方过错程度等因素,逃逸者通常会承担较重责任。

三、肇事逃逸能判几年

肇事逃逸的量刑需根据具体情况判定。

若肇事逃逸但未构成犯罪,处罚为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可并处15日以下拘留。

若构成犯罪,《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比如事故发生后,伤者本有存活可能,因肇事者逃逸未及时送医救治而死亡,这种情况就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量刑会在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总之,肇事逃逸的判刑跨度较大,关键在于事故后果及逃逸造成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肇事逃逸怎么判定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