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跽”或“长跽”与“长跪”姿态相同
王凤阳先生在《古辞辨》中指出:“‘跪’的姿态同‘跽’一样,也是两膝贴席,大腿同上身成一条直线。这同现代汉语中的跪没有区别。跪和跽的区别是:‘跪’同‘拜’联系在一起;‘跽’同‘拜’没有联系。”[10]据王先生的论述可知,在姿态上,“跪”(应为“长跪”)与“跽”并无区别,但在目的上两者却有不同,王先生对“跪”“跽”区别的看法,显然是受段玉裁的启发而来[11]。
《说文》载:“跪,拜也。”段玉裁注:“当云所以拜”[12]。“拜”就是“磕头”,在磕头之前要先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说“范睢拜,秦王亦拜”[13],王凤阳先生据此认为:“两个人对谈时都是像上边所说那样坐在席子上,当他们要彼此磕头行礼的时候,必须先把臀部抬起,直起腰来,这就是‘跪’。”[14]王先生所谓的“跪”实际上指“长跪”。其说法,显然是接受了清人顾炎武“古人之坐,皆以两膝著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则为长跪矣”[15]的观点。准确地说,范睢与秦王对谈时原坐在席子上,当他们要彼此磕头行礼的时候,必须先把臀部抬起来,直起腰来,这就是“跽”;在“跽”的姿态下,虽也可磕头,但显得不隆重,因为前边有坐的动作。为了隆重起见,在“跽”的姿态下起身,然后下跪行拜礼,这样才符合许慎“跪,拜也”的目的,也与王凤阳先生“‘跪’同‘拜’联系在一起;‘跽’同‘拜’没有联系”的说法相吻合。
03
“跽”与“跪”的区别
杨泓先生在《说坐、跽和跂坐》一文中指出:“原来那时人们席地起居,坐姿乃是双膝屈而接地,臀股贴坐于双足跟上。跪,则是双膝接地,但臀股与双足跟保持有一定距离。只有当臀股不著于脚跟,而且挺身直腰,才称‘跽’,或谓之为‘长跪’。”[16]
杨先生对古人的“坐”“跪”“跽”作了正确而恰当的论述和区别。具体地说,双膝屈而接地,臀股贴坐于双足跟上,称坐、跪坐、端坐、正坐。同样双膝屈而接地,臀股与双足跟保持有一定距离即夹角小于90°,为跪。只有双膝屈而接地,臀股与双足跟保持有一定距离且夹角等于90°时,才叫跽、长跽或长跪。
2
以往著录多误“跪坐”(端坐、正坐)为“跽坐”
1976年,安阳殷虚妇好墓出土玉人俑(图一),由姿态判断应为“跪坐玉人”,考古报告对其进行了正确的定名并描述为“跪坐,双手抚膝”[17],而在一些著录中却将其称为“跽坐玉人”[18],如“此次发现的圆雕人像均作跽坐姿态,有的足趾著地,有的不甚清楚,但臀部皆坐在足踵上,双手抚膝,犹如今之日本人仍保留的坐姿。”[19]这种误释,应是对“跽坐”概念了解不清所致。
图一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俑
1. 标本 371 2. 标本 372(侧面) 3. 标本 372(背面)
1966年河南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车辖(图二),考古报告称“器分首、键两部分,首铸一俑,跪于键上”[20],然《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器卷》收录此件文物时描述为:“跽坐人车辖:西周前期。车马器。车辖上部为一跽坐俑,俑头梳高髻,下以镂孔冠相束,冠带系于颌下。上衣宽边右祍,腰系宽带,前面下垂,背后有一方形板,上饰兽面纹。”[21]从形态上观察,这里的“跽坐人车辖”,应命名为“跪坐人车辖”或“端坐人车辖”。
图二 河南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车辖(M451:18)
图三 裸女形提梁卣 1. 正面 2. 背面
1975年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回收库征集一件提梁卣(图三),《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器》描述为:“跽坐裸女形提梁卣……卣作裸女形。裸女双手扶腿跽坐,头部略圆形,口、眼呈椭圆形内凹,凸鼻作三角形,耳为中空半环形,一耳残失,双乳突起,双手五指纤细,垫于臀下的双脚极小,写实手法较为朴拙。”[22]结合图像,由“垫于臀下的双脚极小”判断,该卣应命名为“跪坐裸女形提梁卣”。
安徽六安九里沟窑厂M364出土铜人(图四),皖西博物馆编《文物撷珍》将其录为“跽坐铜人:战国。长3.5、宽3.4、高8厘米。跽坐姿。顶平,顶上有长发型发具,前额短发中分,脑后用发饰束髻。圆脸,五官清晰。短直颈。上身端正,坐于脚跟,双手置于膝部。身着几何形与蝉形花纹的长衫,束腰。”[23]从“上身端正,坐于脚跟,双手置于膝部”的描述可知,“跽坐铜人”显系“端坐铜人”或“正坐铜人”之误释。
图四 六安九里沟窑厂M364出土铜人
1976年,秦始皇帝陵东侧的上焦村一带发现马厩坑,出土陶俑,简报描述为:“……跽坐陶俑九件,脑后梳圆形发髻,面像清俊,有髭须,着右衽交襟长袍。手势有三:一是两臂自然下垂,半握拳,双手仅露五指置于膝上;二是两臂自然下垂,半握拳置于膝上;三是双手拱于袖内……这次发掘清理的跽坐俑,有的与马同坑,说明了跽坐陶俑是掌管马厩和饲马的人员。”(图五)[24]从陶俑姿态观察,简报所称“跽坐俑”实应为跪坐俑(即正坐俑、端坐俑)。此后一些著录如《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陶俑卷)》《一统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国度》等也因袭了考古简报的错误命名[25]。后来,袁仲一先生在其《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专著中即将“跽坐陶俑”更名为“跪坐陶俑”[26]。
图五 秦始皇帝陵马厩坑出土陶俑
图六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坑出土铜御官俑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坑出土两套铜车马,其中二号车(安车)前舆内有一铜御官俑(图六),考古报告描述“铜御官俑作跽坐形”[27],当是对“跪坐式铜御官俑”的误释。此后著录多延用此说,如《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在收录这件器物时描述为:“跽坐式铜御官俑……跽坐式,高51厘米,重51.95公斤,身穿长襦,脑后梳扁髻,头戴鶡冠,腰际佩剑,双臂前举,手中紧握马辔。它目光略下视,意志集中,面露微笑。”[28]
1964年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南出土铜羽人(图七),原简报对其进行了正确的定名和描述:“铜羽人……曲膝跪坐,身向前伸……羽人臀部坐脚跟,衣服后露出一对赤足。”[29]但《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器》在收录此件文物时却将其描述为“羽人跽坐”[30],显然是一种误读。
图七 长安城遗址南出土铜羽人
1966年西安市东郊任家坡出土汉彩绘陶俑(图八),简报描述为“膝着地,脚掌向上,双趾内向交叠,臀压掌上,作坐姿。”[31]可知该陶俑定名为“跪坐俑”是准确的。然而《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陶俑卷)》收录这件文物时却作:“彩绘跽坐女侍俑……双膝着地,脚心向上,臀压脚掌,呈跽坐姿。”[32],实属对“跽坐”“跪坐”区别不清。同样的错误在《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中也一样出现[33]。
图八 西安任家坡出土彩绘坐姿女侍俑(土坑 1:1)
1992年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汉文帝霸陵丛葬坑出土一批彩绘陶俑(图九),《三秦瑰宝——陕西出土周秦汉唐文物展》对其描述为“双膝着地,脚心向上,臀压脚掌,呈跽坐姿”,并进一步解释道:“我国古代的坐姿和现代坐姿不一样,史前至魏晋时代,人门的生活习俗是席地起居,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称之为跽坐。这种坐姿也是汉代宫廷里一种标准坐姿,南北朝以来,胡床等高脚家具出现,这种坐姿就渐渐消失了。”[34]“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本应为“跪坐”,《三秦瑰宝》却释为“跽坐”,可见未明晰“跽”与“坐”的区别。
图九 汉文帝霸陵丛葬坑出土彩绘陶俑
汉景帝阳陵出土一件彩绘女俑(图一〇),《中国秦兵马俑展》将其收录为“塑衣式彩绘跽坐拱手侍女俑”[35]。察其形态,陶俑手势并非作拱手状,双股与双脚跟保持一定距离,但与其腰部不成一条竖线,所以只能称“跪”,而不能称“跽坐”。
图一〇 汉阳陵出土彩绘女俑
在一些辞书类著作中,亦可见对“跽坐”概念的误释和混淆,造成后续研究的以讹传讹。如《汉语大辞典》中“跽”条目解释为:“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庄子·人间世》:‘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擎,执笏。跽,长跪。曲拳,鞠躬。’《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36]这里对“跽”的概念解释是正确的,虽不甚明晰,但举例是恰当的。该书“跽坐”条解释为:“两膝着地,臂(臀)部坐在小腿肚上。刘亚洲:《秦宫月》一:‘嬴政在几案后面跽坐下来。’”[37]则对“跽坐”的解释与举例都是错误的。
《中华秦文华辞典》[38]《秦汉文化史大辞典》[39]将秦陵马厩坑和珍禽异兽坑出土的陶俑不论跽坐俑还是跪坐俑,均命名为“跽坐俑”,是不清楚“跽”与“坐”所致。
3
对“跽坐俑”的正确阐释
以往著录中也可见对“跽坐俑”的正确解释,值得关注。
袁仲一先生在其《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将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中出土的15件陶俑,依其姿态不同分为箕踞俑(8件)和长跽俑(7件)两类。“长跽俑的服饰与箕踞俑相同,姿态作长跪形,双膝抵地,双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挺直,双股竖立,臀不与足跟接触。左臂自然下垂,右壁上举,右手掌心向上作投物状。”[40](图一一)此类“长跽俑”在考古报告中称“跽姿陶俑”[41],察其形态,臀与双足保持有一定距离,膝关节夹角呈90°,可见袁先生将其名为“长跽俑”是恰当的。《一统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国度》[42]《三秦瑰宝——陕西出土周秦汉唐文物展》[43]等书中均沿用考古报告中“跽姿俑”的称呼,也是正确的。
图一一 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长跽俑
1984年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驭手俑(图一二),简报中称“跪坐俑”[44],不确。在吕章申主编《秦汉文明》中更名为“陶跽坐驭手俑”[45]。驭手俑呈跽坐姿,应与其策马需要有关。
图一二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陶跽坐驭手俑
4
“跽坐俑”又名“危坐”小考
《释名·释姿容》载:“跽,忌也,见所敬忌,不敢自安也。”“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也。”毕沅注云:“古人危坐乃跪也,故管宁坐榻,当膝处皆穿。”[46]
清人毕沅认为古人的危坐就是跪,而前文已经说过“跽”的姿态与“长跪”的姿态并无不同,那么,古人的危坐也可以说是跽(坐)。又由于跪与坐的区别是“跪危而坐安”[47],在“跽”的姿态与“长跪”的姿态无区别的情况下,也可以说“跽危而坐安”。
在环境安定的情况下,“跽危而坐安”的情形还不太明显。但在运动如乘马车的情况下,“跽危”而“坐安”的区别就显现出来。如2002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茅坡村西安邮电学院新校区出土一件战国陶安坐驭手俑(原报告误作“陶跽坐驭手俑”)(图一三)[48],将其与陶跽坐驭手俑对比,显然在纵马驰车时,安坐姿态要比跽坐安全得多。因此将“跽坐”称为“危坐”,不仅是合乎情理的,而且也是符合古意的。
图一三 西安邮电学院出土陶安坐驭手俑
汉文帝时,宋忠、贾谊在长安见到司马季主先生,“猎缨正襟危坐”。《索隐》:“猎犹揽也。揽其冠缨而正其衣襟,谓变而自饰也。”《索隐》:“免坐。谓俯俛为敬。”[49]
对于“正襟危坐”一词,各种词典的解释并不尽如人意。《汉语词典》载:“‘正襟危坐’谓端坐。”[50]这里把“正襟危坐”释为“端坐”,似是而非。《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载:“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俗而拘谨的样子。”[51]这里对“正襟”一词的解释是正确的,而对“危坐”之“危”的解释则是不清楚的。同书又载:“危坐:端端正正地坐着。”[52]这里对“危坐”的解释似乎是正确的,但关键词“危”的解释并不清楚。《新华词典》载:“正襟危坐:整好衣服,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史记·日者列传》:‘猎缨正襟危坐。’危,高耸,引申为端正。”[53]这里释“危”为“高耸”,是指上身“高耸”,也就是“长跪”或“长跽”,道出了“危坐”的真实内涵。
05
“跽”或“跽坐”使用的场合
《辞海·语辞分册》载:“跽:长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54]在宴会上,到客人面前布菜或斟酒,要膝行而前,所以“长跪”是一个普通而常见的动作。《说文解字·足部》载:“跽,长跽也。”段玉裁注:“长跽,各本作长跪,今正。按,系于拜曰跪,不系于拜曰跽。《范睢传》四言秦王跽,而后乃云秦王再拜是也。长跽乃古语,长俗作䠆。人安坐则形驰,敬则小跪耸体若加长焉,故曰长跽。”[55]
01
某人在对另一人表敬时呈“跽”姿
王凤阳先生说:“‘长跽’是古代的习惯语,跽的时候比坐身体增高,所以叫‘长跽’。‘跽’的时候如果两膝向前移动,这就是‘膝行’。”如商鞅见秦孝公的时候,“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56],这里的“前”是动词,意思是前进。全句是说秦孝公与商鞅谈话,感到很投合,听得出神,竟不知不觉地挺身长跽,两膝向前移动越来越靠近商鞅了。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57]从史书的记载可知,秦王真心向范睢求教安国之策,多次从座位上直起腰来,这就是“跽”,又叫“长跽”,可见,在使用“跽”(“长跽”)时是对人表示敬意。
尚秉和对《史记·范睢传》“秦王跽而请曰”之“跽”注解时说:“跪也。”他进而指出:“在今日而言跪,其礼甚重,古则坐时略示敬于人。……是皆坐时身略竖起致敬于人。故以秦王之尊,亦行之于臣下也。”[58]尚秉和先生所说的“跪”,实际上是“长跪”,也就是“跽”。
而褚少孙补《梁孝王世家》说:“帝与梁王俱侍坐太后前。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帝跪席举身曰诺。是也。《礼记》坐皆训跪。”[59]这是说,景帝与梁孝王刘武一起侍坐在其母窦太后前,景帝为了赞同其母的说法,向其母致敬,便“跪席举身曰诺”。由于“《礼记》坐皆训跪”,所以这里的“跪席举身曰诺”即“坐席举身曰诺”。景帝“坐席举身曰诺”,也就是在臀部压在脚后跟的姿态下把臀部抬起并直起腰,这就是“跽”,这是他向其母窦太后致敬的行为。
朱启新先生说:“古人又称跪为跽,这是变动坐姿,把臀部抬起,离开脚后跟,直起身子,也就是两膝着地而直起上身。……现在人们坐在椅上,遇到长者、客人或上级到他身边讲话,便站起来对答。这种动作,如同古代由坐而跪(跽)一样,表示有礼。”[60]前文已谈道,“长跪”与“跽”的姿态虽无区别,但其目的还是不同的。在古代,学生由跪坐而抬起臀部并直起腰向老师、长辈或客人致敬,这叫“跽”(长跽)。
02
某人应付突发状况时亦呈“跽”姿
《史记·项羽本纪》载樊哙闯鸿门宴,“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此时项王“按剑而跽”,同时发出了“客何为者”的质问[61]。项王“按剑而跽”的“跽”,“谓长跪”[62],即手握剑并把臀部抬起,以便起身来应付樊哙闯入后的突发状况。
03
驭手策马时呈跽坐姿
秦汉时期,马车上一般都铺有茵蓐,供乘车者安坐[63]。武帝时,汲黯、司马安与周阳由同在二千石列,只因周阳由“最为暴酷骄姿”,他二人与周阳由“同车未尝敢均茵冯”[64]。师古曰:“茵,车中蓐也。冯,车中所冯者也。言此二人皆下让由,故同车之时自处其偏侧,不均敌也。冯读曰凭。”尚秉和先生指出:“惟安车亦广,故能容二人并坐。其谦抑自下者,敛身逼处,占地遂狭,故曰不敢均。”[65]
因驾车是一项专门技能,古人把驾马车的人称为“御”或“御者”。鸿嘉、永始之间,成帝“好为微行出游”,带着少则五六人多至十余人的期门郎和私奴客,“或乘小车,御者在茵上”[66]。苏林曰:“茵,车上蓐也。御者错乱,更在茵上坐也。”师古曰:“车小,故御者不得回避,而在天子茵上也。”可见,御者驾车时,与乘车者一样,是跪坐在茵上的[67]。御者的坐姿一般有两种,当马车行进时,御手一般呈安坐状跪坐在茵上,而在策马时则转换成跽坐姿态。
文章刊于《文博》2020 年第2期
【注释】
[1]张光直、李广谟编:《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第943~96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2]林沄:《古人的坐姿和坐具》,《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1期。
[3]“妇好墓出土的5件玉石男女跪坐像,多足趾着地,臀部坐脚踵上,双手抚膝,是当时流行的正坐姿式。”见刘凤君:《雕塑考古中的艺术》第80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
[4]a.朱启新:《看得见的古人生活》第7页,中华书局,2011年;b.刘德增:《秦汉衣食住行(插图珍藏本)》第243、244页,中华书局,2015年。
[5][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3127页,中华书局,1982年。
[6]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四)》第2998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
[7]徐中舒主编:《远东·汉语大辞典(繁体字本)》第六卷第3711页,美国国际出版公司,1991年。
[8]三民书局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大辞典(下)》第4636页,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9]王凤阳:《古辞辨》第813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10]同[9]。
[11]许慎《说文解字》二篇下《足部》载:“跽,长跽也。”段玉裁注:“长跽,各本作长跪,今正。按,系于拜曰跪,不系于拜曰跽。”见[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3][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2407、2408页,中华书局,1982年。
[14]同[9]。
[15][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十八《坐》第15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6]杨泓:《说坐、跽和跂坐》,载杨泓、孙机:《寻常的精致》第3~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妇好墓》第151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18]a.梁白泉主编:《国宝大观》第22、23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b.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编:《出土文物三百品》第30、31页,新世界出版社,1992年;c.文物出版社:《中国考古文物之美2——殷墟地下瑰宝·河南安阳妇好墓》第128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
[19]同[18]c。
[20]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第124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2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器卷》第17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
[2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著:《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器》第88页,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年。
[23]皖西博物馆编:《文物撷珍》第104页,文物出版社,2013年。
[24]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钻探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25]a.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第7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b.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陶俑卷)》第22、23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c.香港历史博物馆编:《一统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国度》第230、231页,香港历史博物馆,2012年;d.罗宗真、秦浩主编:《中华文物鉴赏》第462、46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e.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编:《出土文物三百品》第78、79页,新世界出版社,1992年;f.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插图珍藏本)》第135页,中华书局,2013年;g.许进雄:《文物小讲》第186、187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
[26]袁仲一:《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第366页,文物出版社,2014年。
[27]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第189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28]袁仲一主编:《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第210页,文汇出版社,1994年。
[29]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市发现一批汉代铜器和铜羽人》,《文物》1966年第4期。
[30]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著:《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器》第206、207页,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年。
[31]王学理、吴镇烽:《西安任家坡汉陵丛葬坑的发掘》,《考古》1976年第2期。
[32]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陶俑卷)》第38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
[33]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第8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
[34]深圳博物馆:《三秦瑰宝——陕西出土周秦汉唐文物展》第124、125页,文物出版社,2010年。
[35]沈辰:《中国秦兵马俑展》,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出版社,2010年。
[36]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辞典(10)》第487页,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3年。
[37]同[36]。
[38]中华秦文华辞典编委会编:《中华秦文华辞典》第353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39]林剑鸣、吴永琦主编:《秦汉文化史大辞典》第809页,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
[40]袁仲一:《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第363、365页,文物出版社,2014年。
[4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6期。
[42]香港历史博物馆编:《一统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国度》第235页,2012年。
[43]深圳博物馆:《三秦瑰宝——陕西出土周秦汉唐文物展》第96页,文物出版社,2010年。
[44]徐州博物馆:《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第一次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12期。
[45]吕章申主编:《秦汉文明》第86页,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
[46][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释名疏证补》第83页,中华书局,2008年。
[47]钱玉林、黄丽丽主编:《中华古代文化辞典》第553页,齐鲁书社,1996年。
[48]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南郊秦墓》第322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49][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3216页,中华书局,1982年。
[50]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汉语词典(简本)》第757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
[51]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739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52]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412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53]新华词典编纂组编:《新华词典(1988年修订版)》第1141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
[54]《辞海·语辞分册(下)》第214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年。
[55]同[12]。
[56][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2228页,中华书局,1982年。
[57][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2406页,中华书局,1982年。
[58]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二十三《坐席》第274页,中国书店,2001年。
[59][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十八《坐》第1583、15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60]朱启新:《看得见的古人生活》第10页,中华书局,2011年。
[61][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313页,中华书局,1982年。
[62][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314页,中华书局,1982年。
[63][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四《丙吉传》第3146页,中华书局,1982年。
[64][汉]班固:《汉书》卷九十《酷吏传》第3650页,中华书局,1982年。
[65]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第136页,中国书店,2001年。
[66][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第1368页,中华书局,1982年。
[67]“汉安车上有蓐有凭:然安车仍有凭者,以古人车上亦跪坐。”见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第136页,中国书店,2001年。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一)——从“头”说起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二)——脂泽粉黛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三)——大唐遗宝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四)——粟特风情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五)——云想衣裳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六)——熠熠铜镜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七)——长安娱乐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八)——玉盘珍馐
彩陶|跟着祖先学制陶,教你称霸陶艺室
彩陶|人面鱼纹盆 子非鱼,却知鱼之乐
玉杂 | 小棍棍的数学大智慧“问君能有几多筹”
金银|唐朝银饼饼的自述,请叫我富贵儿~
青铜 |来自西周的关爱提示:勤洗手 少生病
玉杂|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水晶多曲长杯
杂器| 理科钢铁直男的爆款数学课,速来围观
壁画|您的好友唐墓壁画邀请您:像爱护文物一样爱护动物
金银|穿越千年的绝美头饰
玉杂|隋唐玻璃器:愿你通透 纯净 无瑕
金银|从秦公一号大墓金器一组浅谈秦国金器
青铜 | 龙的自述
青铜|函皇父鼎:我就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青铜器
青铜器|带你走近秦国的“大橙武”——青铜剑
(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