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做設計必懂!顯示卡(GPU)完全指南:內顯 vs 獨顯差異、NVIDIA/AMD 型號規格解析 (2025)

日博365官网 ⌛ 2025-09-01 01:24:36 👤 admin 👁️ 1379 ❤️ 836
玩遊戲、做設計必懂!顯示卡(GPU)完全指南:內顯 vs 獨顯差異、NVIDIA/AMD 型號規格解析 (2025)

當我們在選購新電腦、筆電,或是升級現有電腦的硬體時,除了影響運算速度的 CPU (中央處理器) 之外,另一個決定你遊戲畫面能不能跑得順暢、4K 影片剪輯跑不跑得動、3D 模型能不能渲染出來的關鍵心臟,就是「顯示卡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

但是,顯示卡的規格表常常讓人看得一頭霧水:

「內顯」和「獨顯」到底差在哪?我的需求需要買到獨顯嗎?

NVIDIA 的 GeForce RTX 和 AMD 的 Radeon RX 型號後面的數字和字母代表什麼意思?

VRAM (顯示記憶體) 8GB、12GB、16GB 到底要多少才夠?GDDR6 和 GDDR6X 又差在哪?

時脈速度、核心數量這些規格,哪個比較重要?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或者只是憑感覺、看價格來挑選顯示卡,那麼你很可能會買到不符合需求(太低階跑不動、或太高階浪費錢)的產品。

今天,就讓我這位來為大家上一堂「顯示卡基礎課」。我將帶你搞懂內顯與獨顯的根本差異、看懂 NVIDIA 和 AMD 兩大廠主流顯示卡的型號命名規則,並解析影響顯示卡效能的幾個關鍵規格,讓你未來在面對琳瑯滿目的顯示卡時,不再被複雜的規格表搞得暈頭轉向,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內容目錄

顯示

1

顯示卡 (GPU) 的功用:不只是讓螢幕「亮」起來

2

最大分水嶺:「內顯」vs.「獨顯」– 你需要哪一種?

3

兩大巨頭:NVIDIA vs. AMD 型號命名解析 (2025 年主流觀點)

4

看懂關鍵規格:VRAM、時脈、核心數… 哪個重要?

5

如何選擇適合你的顯示卡?

6

結論:告別盲選,看懂規格與評測才是王道!

顯示卡 (GPU) 的功用:不只是讓螢幕「亮」起來

很多人以為顯示卡只是負責把畫面輸出到螢幕上。這只說對了一小部分!現代 GPU 的主要工作是進行大量的圖形運算與平行處理,包含:

畫面渲染 (Rendering): 計算 3D 遊戲畫面、處理圖形介面特效、渲染 3D 模型等。

影像處理 (Video Processing): 硬體加速影片的編碼(轉檔、錄影)與解碼(播放)。

平行運算 (Parallel Computing): 利用其大量的運算核心,加速科學計算、人工智慧 (AI) 訓練與推論、密碼學運算等。

可以說,凡是涉及大量視覺處理或平行計算的任務,都高度依賴 GPU 的效能。

最大分水嶺:「內顯」vs.「獨顯」– 你需要哪一種?

這是選擇顯示方案的第一個重要分水嶺:

內建顯示 (iGPU – Integrated Graphics):

是什麼: 指的是整合在 CPU 晶片內部(例如 Intel 的 Iris Xe Graphics, AMD 的 Radeon Graphics)或主機板晶片組上(較舊或入門級)的顯示處理單元。

記憶體: 它沒有自己獨立的顯示記憶體 (VRAM),需要共享使用電腦的主記憶體 (System RAM) 來存放顯示資料。這會佔用一部分 RAM 容量,且 RAM 的速度遠不如 VRAM。

效能: 效能相對較低,僅能滿足基本的桌面顯示、文書處理、網頁瀏覽、高畫質影片播放,以及一些對顯示要求不高的輕度遊戲或休閒遊戲。

功耗與成本: 功耗低、發熱量小、成本低(因為通常已包含在 CPU 或主機板中)。

常見於: 大部分的輕薄筆電、文書型筆電、入門級桌上型電腦、迷你電腦 (Mini PC)。

獨立顯示卡 (dGPU – Discrete Graphics Card):

是什麼: 一張獨立的擴充卡,上面搭載了專門的 GPU 晶片以及獨立的高速顯示記憶體 (VRAM)。它透過主機板上的 PCIe 插槽與系統連接。

記憶體: 擁有自己獨立、高速的 VRAM(例如 GDDR6, GDDR6X, GDDR7),容量從幾 GB 到數十 GB 不等。不需與系統共用 RAM。

效能: 效能遠高於內建顯示,從中階到旗艦級,能應對高畫質遊戲、專業繪圖、影音剪輯、3D 渲染、AI 運算等高負載任務。

功耗與成本: 功耗高、發熱量大(通常需要風扇或水冷散熱),成本也高(是電腦中最昂貴的零件之一)。高階獨顯通常需要外接電源供應器 (PSU) 的額外 PCIe 電源線。

常見於: 電競電腦、電競筆電、工作站、影音剪輯用電腦。

簡單比較:

特性 (Feature)內建顯示 (iGPU)獨立顯示卡 (dGPU)晶片位置CPU / 主機板獨立擴充卡顯示記憶體 (VRAM)共享系統 RAM (速度較慢)擁有獨立 VRAM (速度快)效能等級基本 / 入門中階 / 高階 / 旗艦功耗與散熱低高 (需要額外供電/散熱)成本低 (通常包含在 CPU 內)高 (需額外購買)主要用途文書, 上網, 影音播放, 輕度遊戲主流/高畫質遊戲, 影音創作, 3D, AI

結論: 如果你只是文書處理、上網、看影片,偶爾玩點簡單小遊戲,那麼 CPU 的內建顯示通常就夠用了。但如果你想玩主流 3A 遊戲大作、進行專業的影音剪輯、3D 建模渲染、或 AI 相關工作,那麼一張獨立顯示卡幾乎是必需的。

兩大巨頭:NVIDIA vs. AMD 型號命名解析 (2025 年主流觀點)

目前獨立顯示卡的市場主要由 NVIDIA 和 AMD 兩家公司主導。看懂它們的型號命名規則,是選購的第一步(但切記,這只是初步判斷,實際效能還是要看評測!)。

NVIDIA GeForce 系列 (市佔率通常較高):

品牌/系列: 目前主流是 RTX 系列,代表支援光線追蹤 (Ray Tracing) 和 DLSS (AI 提升畫質與效能) 技術。舊的或入門的可能有 GTX 系列。

世代與等級: 型號通常是 RTX [世代][等級]。例如 (以 2025 年可能的主流與上一代舉例):

RTX **50**90, RTX **50**80 (假設第 50 代的旗艦/高階)

RTX **40**70, RTX **40**60 (第 40 代的次高階/主流)

第一個數字(們) 代表世代 (數字越大通常越新)。

後面兩位數字 代表效能等級 (數字越大通常越強,90 > 80 > 70 > 60 > 50…)。

後綴字母 (Suffix):

Ti (Titanium): 代表是同數字等級的加強版,效能通常比無 Ti 的型號高一階 (例如 RTX 4070 Ti > RTX 4070)。

SUPER: 也是加強版的標示,曾在 RTX 20 系列和部分 40 系列出現。

(筆電專用) Mobile / Laptop GPU: 通常會明確標示,且其效能不能直接等同於同名的桌上型顯示卡(因為功耗和散熱限制)。

AMD Radeon 系列:

品牌/系列: 目前主流是 RX 系列。

世代與等級: 型號通常是 RX [世代][等級]00。例如 (以 2025 年可能的主流與上一代舉例):

RX **8**900 XTX, RX **8**800 XT (假設第 8000 代的旗艦/高階)

RX **7**700 XT, RX **7**600 (第 7000 代的次高階/主流)

第一個數字 代表世代 (數字越大越新)。

第二個數字 代表效能等級 (數字越大通常越強,9 > 8 > 7 > 6…)。

後綴字母 (Suffix):

XT (或 XTX): 代表是同數字等級的加強版 (XTX 通常是最高階)。

GRE: 近期出現,可能代表針對特定市場或規格略作調整的版本。

(筆電專用) M: 代表筆記型電腦版本。

【極度重要提醒】:

跨世代比較迷思: 不要直接用型號數字來比較不同世代的顯示卡!例如,RTX 5060 的效能很可能會超過 RTX 4070。必須看同世代內的等級,或直接查效能評測。

命名可能混淆: 廠商有時會推出一些用新型號數字、但實際核心可能是舊架構或規格縮水的「馬甲卡」,或是針對特定市場的特殊型號。

所以,型號命名只能當作「初步參考」,絕對不能當作效能的唯一依據!

看懂關鍵規格:VRAM、時脈、核心數… 哪個重要?

除了型號,規格表上還有很多數字,哪些最影響效能?

顯示記憶體 (VRAM): 容量 (GB) 與 類型/速度/頻寬

用途: VRAM 是 GPU 專用的高速記憶體,用來儲存遊戲的紋理貼圖、畫面緩衝區、模型資料等需要快速存取的圖形資料。

容量 (Capacity, GB):

影響: 決定了 GPU 能同時處理多大的紋理、多高的解析度、以及開啟多少圖形特效。容量不足會導致遊戲卡頓(掉幀)、畫面延遲,甚至無法在高設定下運行。

2025 建議:

1080p 解析度遊戲:至少 8GB VRAM 是比較保險的起點。

1440p (2K) 解析度遊戲:建議 12GB 或 16GB VRAM。

4K 解析度遊戲 / 專業 3D 渲染 / AI 運算:建議 16GB VRAM 或以上,甚至 24GB+。

類型/速度/頻寬 (Type/Speed/Bandwidth):

類型: 目前主流是 GDDR6,更高速的是 GDDR6X (NVIDIA 高階卡常用)。GDDR7 是最新一代標準 (2025 年可能已在高階卡上普及),提供更高速度。

記憶體頻寬 (Bandwidth, GB/s): 代表 GPU 與 VRAM 之間資料傳輸的速率,由「記憶體時脈速度」和「記憶體匯流排寬度 (Bus Width, bit,例如 128-bit, 192-bit, 256-bit, 384-bit)」共同決定。頻寬越高,GPU 讀取/寫入 VRAM 的速度越快,對高解析度、高紋理品質的效能影響很大。通常越高越好。

核心時脈 (GPU Clock Speed – Boost Clock, MHz):

意義: 類似 CPU 時脈,代表 GPU 運算核心的執行速度。通常會標示一個「基礎時脈」(Base Clock) 和一個「提升/增壓時脈」(Boost Clock)。Boost Clock 是在散熱和功耗允許下,GPU 能自動達到的更高運作頻率。

影響: 在同架構、同型號的顯示卡中(例如不同廠商推出的 RTX 5070),Boost Clock 越高的版本,效能通常會稍微好一點點(但差距通常不大)。

重要性: 是影響效能的因素之一,但重要性不如架構效率和 VRAM 規格。

核心數量 (CUDA Cores / Stream Processors):

意義: 代表 GPU 內部負責執行運算的微小處理單元數量。NVIDIA 稱之為 CUDA Cores,AMD 稱之為 Stream Processors。

影響: 理論上,在同一個世代、同一個架構下,核心數量越多,GPU 的平行處理能力越強,效能越好。

【注意!】跨品牌、跨架構比較無意義: NVIDIA 的 CUDA Core 數量和 AMD 的 Stream Processor 數量是不能直接拿來比較效能的! 因為它們的架構設計、每個核心的效率都不同。你不能說 4000 個 CUDA Core 就一定比 3000 個 Stream Processor 強。只能在同品牌、同世代的產品線內做相對參考。

功耗 (TDP/TGP – Watts):

意義: TDP (Thermal Design Power) 或 TGP (Total Graphics Power) 代表顯示卡在最大負載下的大約功耗。

影響:

你需要確保你的電源供應器 (PSU) 的瓦數足夠負擔 CPU + GPU + 其他零件的總功耗,並且有足夠的 PCIe 顯卡外接電源接頭。

高功耗通常也代表高發熱量,你需要確保你的電腦機殼散熱良好。

選購注意: 高階顯示卡通常非常耗電,購買前務必確認電源和散熱是否匹配。

如何選擇適合你的顯示卡?

綜合以上,選購顯示卡不是只看型號或價格,你需要:

明確你的【主要用途】與【預算】:

你是為了玩什麼遊戲?追求什麼樣的畫質和幀數?(1080p? 2K? 4K? 光追?)

你是需要進行影音剪輯、3D 建模、AI 運算嗎?對 VRAM 容量有特殊要求嗎?

你有多少預算可以投入到顯示卡上?(這往往是最大的限制因素)

區分【內顯】與【獨顯】: 根據第一點的需求,判斷你是否需要購買獨立顯示卡。

【最重要】參考【第三方獨立評測】與【效能天梯圖】:

前往信譽良好的硬體評測網站(前面 CPU 文章提過的那些網站,他們通常也有非常詳細的 GPU 評測)。

查找你感興趣的顯示卡型號,在【你實際會玩的遊戲】或【你實際會用的軟體】中的效能測試結果 (例如 平均 FPS、渲染時間)。

參考「顯示卡效能天梯圖」,大致了解不同型號之間的性能排行。

實際的效能數據,遠比廠商的宣傳或單一規格數字更有參考價值!

考量【VRAM 容量】: 根據你的目標解析度和遊戲/應用需求,選擇 VRAM 容量足夠的型號,避免爆 VRAM 導致卡頓。

確認【其他硬體搭配】:

CPU 是否瓶頸? 太弱的 CPU 配太強的 GPU 會無法完全發揮 GPU 效能。

電源供應器 (PSU) 瓦數是否足夠? 查詢 GPU 的建議電源瓦數,並確保你的 PSU 足額且有對應的 PCIe 接頭。

機殼空間與散熱: 確認你的機殼放得下你選的顯示卡(尤其高階卡通常很長很厚),並且機殼的散熱風道良好。

結論:告別盲選,看懂規格與評測才是王道!

挑選顯示卡確實比挑選 CPU 或 RAM 更複雜一些,充滿了各種型號和規格術語。但只要你能先釐清自己的需求(內顯 vs 獨顯),看懂型號命名的基本規則(同時抱持懷疑態度),理解 VRAM 容量與頻寬的重要性,並最重要的——學會查找和參考專業的第三方效能評測數據,你就能撥開廠商行銷的迷霧,做出最適合自己需求和預算的選擇。

記住,沒有「最好」的顯示卡,只有「最適合你」的顯示卡。花時間做功課,絕對能讓你避免買到不合用的產品,讓你的每一分錢都花得值得!

本站不開放任何商務合作,如有任何文章內的問題,請加入「討論社團」進行發問討論。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