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三国演义》里的“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凡一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豪华禳星阵容那是相当低配。而且比较雷人的是,在《三国志》中,关于五丈原诸葛禳星的记载完全没有,反倒是在吕蒙传里吕蒙病重时“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
所以,《三国志》里正经的跟禳斗续命有点关系的倒是孙权曾派道士给吕蒙续过一波。
而续命为啥要禳星禳斗,这个与传统的北斗司命以及古代禄命思想非常有关,本文就暂不讨论了。
好了,回到标题,《三国演义》里讲诸葛续命这一段有个细节,就是“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这个“一纪”,到底是多久呢?
通常正经出版的《三国演义》书下面都会有现代注释说一纪为十二年,因此大众也都这么认为了。
百度一下的结果
而整天吃饱了没事干闲的蛋疼的星台君,敏锐的术数直觉告诉了我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于是星台君又开始了挖坟之旅。
2 各种各样的一纪
翻开辞典,我们会发现,纪就是个计数单位,然而多少时间为一纪,古人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标准。
《灵枢经·官能》:“ 黄帝 问於 歧伯 曰:‘余闻九针於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
①一千五百二十年为一纪。
《诗经・大雅》:“七十六岁为一部,二十部为一纪,积一千五百二十岁。”
②六十年为一纪。
《太乙淘金歌・数命源流太乙入局法按语》:“故以七十二局为一元,五元合为三百六十年,数以六纪。六十年为一纪,笈甲子一周也,六纪而为三百六十年也。”
③三十年为一纪。
天地之气之小会。《素问・天元纪大论》:“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年。”
④十二年为一纪。
《国语・晋语》:“文公在翟十二年,狐偃曰:'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吾不事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解》:“十二年,岁星一周,为一纪。”
⑤四年为一纪。
天气终而复始之一小会。《素问・六微旨大论》:“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还有比如《周语》数之纪也。《注》数起於一,终於十。十则更,故曰纪。
除了辞典上有写的这些“纪”外,传统禄命思想中还存着各种时间长度的“纪”,不过基本上都是差不多一年。
例如《抱朴子内篇》
或曰:“敢问欲修长生之道,何所禁忌?”抱朴子日:“禁忌之至急,在不伤不损而已。按易内戒及赤松子经及河图记命符皆云,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算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算尽则人死,诸应夺算者有数百事,不可具论。又言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虽无形而实魂灵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享人祭酶。是以每到废申之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所为过失。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吾亦未能审此事之有无也。”
类似的还有《河图纪命符》
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恶事大者,夺纪。纪一年也。过小者,夺算,算一日也。随所犯轻重,所夺有多少也。人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教本多者,纪算难尽,故死迟。若所禀本数以少,而所犯多者,则纪算速尽,而死早也。
这两份记载都较接近传统的禄命思想,即天地之间有鬼神司人寿算。
那么既然有鬼神在根据人的善恶所行来定命终之考,那么对着他们祈禳就是一件很合理的延生的事情了,二者在一条逻辑链上,因此也就有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禳斗续命的故事。
而且《三国演义》的作者很专业的用了“纪”这个禄命中常用的纪时单位,也讲的是续命的故事,可见这里的逻辑与传统的鬼神司人禄命思想是一致的。
所以《三国演义》里丞相的这段:“吾寿可增一纪”,基本上指的是自己能多活一年,要么300天,要么一整年。而不是通常现代书中注释的十二年。
当然各位丞相迷们可以想的更乐观点,
也许丞相是想给自己续个一千五百二十年,
也说不定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